曹操的孝廉 一

聊聊察举制

选官取士,西东两汉走的是察举征辟制,举孝廉,是其中之一。类似的还有茂才,方正,明经,有道等科。高祖刘邦称帝后,于公元前196年诏”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,吾能尊显之”,这当是察举制的肇始,此后文帝分别于公元前178年,165年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”。至武帝,正式形成规制制度。

这个察举标准,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有载,注引应劭《汉官仪》说:”一曰德行高妙,志节清白;二曰学通行修,经中博士;三曰明达法令,足以决疑,能按章覆问,文中御史;四曰刚毅多略,遭事不惑,明足以决,才任三辅令。皆有孝弟廉公之行。”标准基本如上,但察举科目颇多,有孝廉、茂才、贤良方正、文学、明经、明法、尤异、治剧、兵法、阴阳灾异等,可见其科目众多,体现选人的开放和多样性。

按照施行方式,分为常科和特科,常科是每年岁举,特科则是皇帝专门下诏要人,临时察举。岁举多为孝廉,茂才(开始叫秀才,后为避讳光武帝刘秀,改称茂才),察廉,光禄等四科。特科的则以贤良方正,文学,明经等居多。

最为常见的熟悉的孝廉,即孝子廉吏,正式开始于武帝元光元年(公元前134年)的诏令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。”由此可见,举孝察廉起初是两科,也非常科,是皇帝下诏要的,当后来往往并称,且为岁举,遂成常科。并且是有汉年间最为重要的察举科目,视为”正途”。察举单位为各郡国,由各郡守国相负责,

看起来数目公平,由于各郡国人口数量不一,实则存在不公。到东汉和帝,改为以人口数量为标准,”率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;不满二十万,二岁一人;不满十万,三岁一人”。起初这个孝廉是否有年齿考量,应是未形成正式规则。到了东汉顺帝,开始有了这些限制,年龄,并且还得试用合格。

左雄传 载,雄上书言”郡国孝廉,古之贡士,出则宰民,宣协风教。若其面墙,则无所施用。孔子曰’四十不惑’,《礼》称’强仕’。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,不得察举,皆先诣公府,诸生试家法,文吏课笺奏,副之端门,练其虚实,以观异能,以美风俗。有不承科令者,正其罪法。若有茂才异行,自可不拘年齿。”

就是说,东汉顺帝年间,左雄上了一书,建议把举孝廉的人选年龄设个下限,四十岁。”四十不惑”,同时,礼说”二十而弱,四十强壮”,人活到四十岁,阅历能力身体状况正当年,是为”强壮”。为国家效力正当年。不到这个岁数,不得举荐;而且,举荐上的人才,还要考试,不同来历出身的,考试科目也不一样,”诸生试家法,文吏课笺奏”。

因为这个,还发生过一个岁数不合格先被举荐,后被清退,而后一系列主管被追责的事情。广陵有位徐淑,年未至四十被举为孝廉,到了京城复试,郎官质疑他的年齿,徐淑回答说”诏书上说了啊,若有茂才异行,颜回,子奇那种,自可不拘年齿。”,我就是那种出类拔萃,有茂才异行的,自然就不用可着岁数来了。到了左雄这里,左雄自然恼了,当即质问”昔颜回闻一知十,孝廉闻一知几邪?”就问他,你自比颜回啊,颜回举一反三,闻一知十,那么,徐孝廉闻一知几啊?这个徐淑张口结舌,无话可说。当即被退回原籍了。”于是济阴太守胡广等十余人皆坐谬举免黜”同时开始追责,济阴郡守胡广等以下十来个,因为这个胡来的事,被严厉追责,免黜!开除了。”自是牧守畏栗,莫敢轻举”自打这事以后,各郡守国相,主管碰到这事自然战战兢兢,不敢胡来。勘验年纪,访问乡评,格外仔细。

所以说,自从顺帝年间开始,举孝廉有了年纪标准,你先年满四十再说。

曹操呢,”年二十,举孝廉”啊。曹操有茂才异行,类比颜回子奇吗?东汉时期,格外注重道德方面的考察,这些茂才,异行,指的就是你在老家生活期间,那得是道德模范,青年楷模,得到邻里乡党三老四少一致称赞。曹操年少时可不是这个样子的。用现在的话来说,曹操年少的时候,就是个混子,二流子之类的。

在曹操自己写的述志令开头就是”孤始举孝廉,年少,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,”自己主动提这一节。

(待续)
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ICP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2873号